国内展览市场不够规范是不争的事实,许多看似名头很大的展览会,其实是由一些展览专业户私下在操作的,往往名不符实,其可信程度很值得怀疑。例如有不少展览会,参展合同中明明写的是本行业的国际展览会,而实际上参展的却是不同的行业和企业;即使是行业内的企业也不仅数量少,而且前去参观、洽谈的客户几乎看不到,参展商大呼上当。
一般来说,企业在选择展览会时应结合参展目的重点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展会的性质:
在发达国家,不同性质的展览会界限分明,但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受到经济环境和展览业水平的限制,往往难有准确的划分。参展商应结合自身需要,谨慎选择。
2.参展时要弄清主办单位性质,不要盲目参展。
3.知名度:
现代展览业发展到今天,每个行业的展览都形成了自己的“龙头老大”,成为买家不可不去的地方,如:芝加哥工具展、米兰时装展、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广州全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等。通常讲,展览会的知名度越高,吸引的参展商和买家就越多,成交的可能性也越大,如果参加的是一个新展览会,则要看主办者是谁,在行业中的号召力如何。名气大的展览会往往收费较高,为节省费用,可与人合租展位,即使如此,效果也会好于参加那些不知名的小展览会。
4.展览内容:
现代展览业的一大特点是日趋专业化,同一主题的展览会可细分为许多小的专业展。例如,同样是有关啤酒的展览会,其具体的展出内容可能是麦芽和啤酒花,可能是酿造工艺,可能是生产设备,可能是包装材料和技术,也可能是一场品牌大战。参展商事先一定要了解清楚,以免“误入歧途”。
5.时间:
任何产品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即新生、发育、成熟、饱和、衰退五个阶段。展出效率与产品周期之间有一定的规律。对于普通产品而言,在新生和发育阶段,展出的效果可能事倍功半;到了衰退阶段,展出往往会劳而无功。
6.地点:
参加展览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该地区推销产品,所以一定要研究展览会的主办地及周边辐射地区是否有自己的目标市场,是否有潜在购买力。必要时可先进行一番市场调查,详细了解展出地点及租方底细也很重要。
7.
多参加那些由政府组织的高规格的展览会。如广交会、高交会等。而参加别的展览时,应该要求查看举办单位的营业执照和展览许可证,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请当地的律师进行确定。 |